• 最新公告
  •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著名景点
  • 从《哈利波特》到《吹梦巨人》当伦敦遇见好莱坞
  •   牛津大学基督学堂饭厅,“霍格沃兹饭堂”取景地。

      伦敦圣潘克罗斯火车站的候车大厅,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家长带着小孩在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大排长龙。和大名鼎鼎的历史建筑圣潘克罗斯火车站相比,经由《哈利·波特》加持过的车站,似乎更加熠熠生辉。哈利·波特从实体的墙壁穿墙而走,进入和现实世界一样幽深黑暗的魔法世界,展开了七又二分之一部系列电影的玩命历险。

      对“超级IP”哈利·波特忍痛割爱

      和任何一部超级大片一样,《哈利·波特》具有显著的高概念性。将一个家喻户晓的超级IP改编成电影,赚取全球市场,这几乎是高概念电影核心技巧的全部内核。作者罗琳女士摇身变成英国女首富,个人财富超过了英国最知名的女人——伊丽莎白女王。

      可这部云集了英国影坛知名老戏骨和新生力量的系列电影,并不是一部原汁原味的英国电影。英国电影制片厂对这个本土超级IP是集体缺席的。实际上,没有华纳兄弟的制作,以及借助自己庞大发行网络的全球推广,这个看起来非常炫目的超级IP,根本就无法取得近7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绩。

      正因为有了全球的持续关注,这个超级IP的生命力才得以如此常青。在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取景处,工作人员在墙壁上焊了半截行李推车,造成另外半截已然冲入墙体的假象。满脸兴奋的小朋友们乐此不疲地排队,工作人员耐心地给小朋友围上他(她)喜欢的围巾,红的、蓝的、花的……并帮他(她)拉起来,造出有风掠过的效果,供父母拍照留念。

      既然《哈利·波特》的吸金能力如此之强,英国电影工业怎舍得拱手于人?英国电影工业对这个超级IP不闻不问,并非缺乏敏锐的商业嗅觉,或者无力制作类似品质的系列电影。正是由于商业嗅觉异常灵敏,英国电影工业才不得不忍痛割爱,眼睁睁看着华纳兄弟抢走了《哈利·波特》的制作和推广权。

      放眼全球,只有几家好莱坞的制片厂拥有全球化的发行网络。全球化的发行网络是什么?它是一个巨型的放大器,任何一个超级IP、任何一部成功的电影,都必须借助这个放大器,才能放大影片的全球潜在利润。即便如哈利·波特这样的超级IP,也不例外。

      这就是说,只有当好莱坞想玩这盘大棋时,《哈利·波特》的制作和推广才可能提上议事日程。隐藏其后的商业逻辑让人唏嘘扼腕,又无可奈何。人人都有创作剧本的权利、制作电影的自由,但想要玩转全球市场,那仍然是好莱坞独享的奢侈品。

      鼓励好莱坞助力英国电影

      英国电影制片集体失语于《哈利·波特》,不代表英国不能从这部电影获益。事实上,从一战之后,英国政府就开始研究,如何限制好莱坞,以保护本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最先的尝试开始于1927年的《电影法案》,英国政府希望通过配额限制好莱坞电影的进口数量。由于规定不甚周严,好莱坞落跑到属于英联邦的加拿大制作了许多配额烂片,满足配额制要求,大肆赚取英国市场的同时,丝毫没有帮助英国提升电影制作的水准。

      当英国政府发现限制好莱坞影片进口徒劳无益后,转而欢迎好莱坞参与英国影片的制作。经过几十年经验的积累、教训的吸取,以及两国电影工业的不断磨合,英国发展出精细的文化测试标准,凡能通过文化测试标准的好莱坞影片,均能获得英国电影基金提供的制片补贴、税收减免,或二者兼具。

      任何外来影片想要通过文化测试标准,获得英国提供的制片补贴或税收减免,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否聘用英国的创意人才。聘请的创意人才依种类记分,种类越多,得分越高。比如,导演记1分,领衔主演记1分,制片人记1分,总分不超过8分。

      其次,为保证电影内容的英国属性,影片是否在英国拍摄、是否使用英语、领衔主演是否来自英国,将成为重中之重的测评标准。这3项标准的总计得分高达16分。

      再次,为了帮助英国电影工业的视效、特效、音效公司能够存活和发展,文化测试标准也将是否使用英国视效、特效、音效技术纳入测评范围,共计5分。

      最后,在文化贡献方面,英国政府也会进行总体性考察。具体负责执行文化测试标准的英国电影协会如果认为影片有助于提升英国文化的品质,或者为英国文化产业做出贡献,比如,促进英国旅游业的发展,那么这部分可获得最高不超过4分的得分。

      文化测试标准的四个方面考核总分为33分,任何一个外来的电影制片公司获得了超过18分的得分,即获得申请制片补贴或税收减免的资格。通常来讲,得分越高,获得制片补贴的资金会越多,获得税收减免的幅度会越大。

      从《哈利·波特》的制作来看,华纳兄弟在启动这个项目时,显然向文化测试标准抛出了偌大一根橄榄枝。在演员的聘用方面,领衔主演和主要演员均来自英国。在导演方面,执导第四部的迈克·纽维,以及第五至七部的大卫·耶茨,均是英国导演。

      为能够满足取景的要求,英国的重要景观反复出现在不同的系列电影中。除了第一集中出现的圣潘克罗斯火车站外,牛津大学基督学堂的饭厅成为霍格沃兹饭堂的取景地;牛津大学NewSchool,则成为哈利·波特们学习和休闲的地方;地标性的千禧桥在第六部开始的时候,被食死徒凌空翻转破坏……这样的例子很多。

      在特效制作方面,卢卡斯创建的工业光魔是华纳兄弟当仁不让的首选,而为了赚到文化测试标准的得分,华纳兄弟坚定地和英国的移动图片公司(MPC)站在了一起,该公司从始至终未曾离开过剧组,承担了几乎可比肩工业光魔的特效制作。

      就文化贡献而言,《哈利·波特》用全球持续大卖来证明了自己不容忽视的文化影响力。圣潘克罗斯火车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只是哈利·波特文化效应的一个小小角落,世界各地集聚此处的游客,间接拉动了伦敦旅游经济的发展。大大小小玩具店销售的魔杖、斗篷、死亡圣器……无疑拉动了消费,促进了就业。牛津大学也不能免俗,NewSchool特意提供《哈利·波特》剧组取景留下的照片,意在提醒游客:这里不仅是牛津大学,还是哈利·波特战斗过的地方。

      当伦敦遇到好莱坞后,这个城市渐渐培养出韬光养晦的智慧:当我不能战胜你的时候,我选择同你合作;当你想要赚取我的钱的时候,我会从中捞取属于自己的好处。最重要的是,当我变得不再重要之后,我会想方设法维持自己的地位。

      好莱坞通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已经把触角伸向全球。事已至此,作为好莱坞重要外景地的伦敦,也仅仅是备选项之一。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电视工业已经无可争议地取代了好莱坞作为美国娱乐工业老大哥的地位。但作为全球文化火车头的地位,好莱坞至今仍然难以撼动。和电视相比,电影更容易激起全球集体潜意识,造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

      文化产业链的持续联动

      电影一旦成为事件,必然牵引出后续文化产业链的持续联动。在《哈利·波特》拍摄完成后,华纳兄弟斥资购买了位于伦敦郊区的摄影棚,将其打造成供游客参观的影城。哈利·波特影城在最大限度还原电影里标志性场景和道具的同时,添加了许多互动体验项目。

      和迪斯尼、环球影城这类成熟的、大型的娱乐中心相比,哈利·波特影城是迷你的。但在入城要价上,并不手软。成人价为33英镑,仅比迪斯尼、环球影城稍低一点。从性价比来看,后者远超前者。可市场经济的神奇之处在于,一个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它在购买者心目中的价值。哈利·波特迷从来不觉得这样的定价有什么不靠谱,网上预约也得大大提前,否则一票难求。

      对于伦敦这个往昔的专宠,好莱坞还是有感情的。对好莱坞而言,伦敦也是一个重要的窗口。在伦敦取得成功的电影,能够形成辐射欧洲的效应。因而,迪斯尼不惜重金,在伦敦大肆展开营销活动。好些汹涌穿梭于狭窄城市街道的红色双层巴士上,早已换上了《吹梦巨人》的巨幅海报。哈罗德百货的儿童玩具专区,也出现了《吹梦巨人》的身影。

      不仅如此,斯皮尔伯格诚邀名流制作了32个捕梦瓶。在《吹梦巨人》登陆伦敦影院期间,这些梦幻般的瓶子错落放置于伦敦的知名景区,抑或人潮如织的商业中心。和任何一次盛大的营销活动一样,捕梦瓶的展示配合了不同主题的慈善宣传,但核心仍回归电影的宣传之上。

      而对中国,这个已经成为好莱坞最重要海外市场的国家,好莱坞的感情是复杂的。它不是不爱中国市场,而是不知道如何去爱它。和伦敦相比,能够提早在中国上映的片子,绝不落在英国之后。七月底才在伦敦强势登陆的《惊天魔盗团2》,七月初就在中国上映了。或许我们亦可摸索出让国产电影和好莱坞双赢的文化产业政策,助力一个更良性的市场。(曹怡平)

    推荐: